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景区 >> 行走光孝寺里的禅源遗踪
广州光孝寺,没有嵩山少林寺那么声名远播,也不及曹溪之畔南华寺这般影响深远,但它却实实在在留下了诸多禅宗起源时的遗踪。对于广州人来说,更是“未有广州,先有光孝。”
据《光孝寺志》记载,在公元前二世纪时,这里是南越王赵建德的宅子。三国时代,吴国虞翻曾谪居于此,并在此扩建住宅讲学,辟为苑囿,世称虞苑。
虞翻去世后,家人舍宅作寺,初名“制止寺”。虞翻于公元年去世,因此,这里建寺已有近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
建寺之后,寺名屡有修改,这里也成了天竺(今印度)和西域僧侣来中土传法的第一站。在达摩禅师到来之前,已经有不少西域高僧在此译经。
公元年,即东晋隆安五年,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僧人昙摩耶舍来到广州,在此建佛殿,奉敕译经传教,并改寺名为王苑朝延寺(俗称王园寺)。
几乎同时,南朝刘宋永初元年(年),印度梵僧求那跋陀罗也又在此设戒坛,立道场,为僧徒传律授戒。
梁天监元年(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来此讲演经法,还把带来的菩提树植于寺内;梁普通七年(年,一说年),南天竺人菩提达摩携带释迦的衣钵自印度航海,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来到广州,也曾在此传授禅宗的学说。
陈永定之年(年),西印度增人波罗陀在寺内译经40部;唐神龙元中(年),西域僧人般刺密谛三藏于此译《楞严经),相国房融并为之笔授。
达摩原名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称尊为中国禅宗的禅师,当年自天竺东渡来穗,在西来初地结庵居住(今华林禅寺)后,再到光孝寺(诃林)住下讲学,传播佛教。光孝寺门内东边的洗钵泉,相传是相传是南朝时达摩开凿的一口深井。
洗钵泉在地藏殿南,紧挨着回廊,洗钵泉周围加上了护栏,泉眼也被铁栅栏覆盖着,只能扶着栏杆探头去看。洗钵泉上面有六角小亭一座,而亭盖却是圆形的。洗钵泉后是达摩碑,不太显眼。达摩驻锡光孝寺时,还不能称为禅宗祖师了,他的遗迹自然不如六祖慧能来的受人重视。
风幡阁,是为纪念六祖在光孝寺的“风幡论辩”事迹而建的。相传,《六祖坛经》里著名的“风幡论辩”就发生在这里。风幡阁中一面刻有六祖像,另一面刻有达摩像,这是元代的碑刻。墙壁上则有两幅彩画:一幅是记载六现风幡论辩的事迹,一幅则记载达摩东渡的故事。风幡阁,又叫睡佛阁。堂前巨幡高挂,迎风飘扬。风幡论辩以后,慧能开坛传法,睡佛阁便改称为风幡堂,成为历代释门讲学传经之地。
当年,慧能从五祖弘忍那里继承了衣钵,却遭到了神秀弟子们的妒忌而遭追杀。慧能只能一路南下,翻山越岭,历尽艰辛,回到新兴故乡后隐姓埋名。直到唐高宗上元三年,十六年过去,慧能听说光孝寺来了大法师印宗,就来到这里。
一天夜晚,印宗法师正在讲经,慧能悄悄地进去恭听。忽然吹来一阵大风,悬挂在大殿的经幡被吹得左右摇动,大家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幡是无情物,是风在动。”有的说:“明明是幡动,这哪里是风动?”一时间双方各执一词。慧能在旁边听着,觉双方未能识自本性,便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人的心在动。如果仁者的心不动,风也不动,幡也不动了。”在座的人一听,无不感到震惊。印宗法师见慧能语出不凡,便邀请他入室详细询问。慧能将珍藏了十六年的袈裟和圣钵出示,印完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人们追寻了十六年的六祖,那天是正月初八。
唐仪凤元年(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印宗法师在光孝寺大雄宝殿后面的一棵菩提树下,给惠能削发受戒,在场的有当时国内的十大高僧。
后来人们将惠能的头发埋地处,盖一塔,名叫“瘗发塔”。从此,惠能便成为佛教掸宗的六祖,即第六代的宗师,光孝寺因此而名扬天下。
如今的瘗发塔便是当年慧能削发受戒后埋藏头发的地方,形制十分精致。塔内瘗藏六祖头发,以石为基础,砖灰砂结构,八角形,九层,高7.8米。每层有佛龛,嵌有泥塑佛像。大殿后有一株千年诃子树,为三国虞翻种植,可谓千古遗珍,绿叶婆娑,巨冠如伞,挺立苍穹,整个环境显得十分开阔幽静。
慧能成为禅宗南派领袖之后,转至韶关的南华寺开坛传法三十七年。从此,禅宗南派在南中国越来越兴盛,终于形成了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宗五家,并对日本、朝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光孝寺里的六祖堂,建于北宋真宗年间,是为纪念六祖慧能而修建。堂内有座近年所雕的慧能像,神态安祥,表情中充满了智慧。
公元年,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被飓风吹至海南岛。之后来到广州,于是在此弘法,也到光孝寺中传授戒法,受四时供养。
明万历二十六(年)憨山大师在光孝寺讲《四十二章经》,提倡禅净双修,重修殿宇,并撰仪门联:
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
祗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
明崇祯年间,天然和尚住持光孝寺发起重修殿宇,修兴古迹。光孝寺的匾额“光孝禅寺”是明成化十八年(年)宪宗朱见深所御笔。光孝寺建寺历史悠久,又与禅、净、律、密等佛教各宗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被尊为禅宗祖庭而驰名中外。
清乾隆年间至善禅师驻锡光孝寺,传武艺名噪一诗。清光绪年间,铁禅和尚得光绪帝赐“清修忠悃”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