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当代武林人物传第五十回马晓合牛街传通

发布时间:2021-9-12 15:15:10   点击数:

第五十回马晓合牛街传通背第五代张斌承重任

上回书说到刘成庄接任南无拳第三十代传承人,为推广、宣传南无拳不遗余力,使这一拳种从历代单传到为大众健康服务,值得钦佩。这一回所要说的是,牛街白猿通背拳第五代传人张斌。

一首藏头诗单说那张斌曰:

弓出名门有渊源,

长剑善舞仿白猿。

文成圣贤传佳话,

武在牛街通背拳。

却说这白猿通背拳乃是一种古老之拳术,以猿背或猿臂取势而得名。此拳法唯取猿猴之势而不取猿猴之形,与猴拳存有较大差异。

这白猿通背拳以其独特之伸臂及打击之动作而显名于武林,其伸臂动作要求力由背发,两背灵通,将上身之力贯注于臂力之间,击打动作则讲究放长击远,抡臂成圆,高态快下,闪展穿插。其整套拳法惯用挟功用巧,交错攻击。处处体现聚则成形、散则成风之劲力脆放风格。

话说公元一千八百六十六年,即清同治五年,北京城里热闹非凡,各地武林豪杰汇聚京城,三年一次之武科举考试即将拉开大幕。谁料此时,竟发生一件轰动一时之事,却是那牛街一个摆地摊之小商贩,仅以一招便将一位武功高强之武举人打翻在地,此小商贩便是牛街白猿通背第一代传人马晓合。

书中暗表,这马晓合乃牛街回族人,自幼生活在高手如云之环境中,最早练习者乃是弹腿。清咸丰年随来京之山东济南人石鸿胜学习白猿通背拳,为牛街白猿通背拳之第一代传人。这马晓合将白猿通背拳改名为行拳二十四手,也叫通背二十四式。此后,白猿通背拳在牛街地区又经二、三、四代回族拳师之传承与发展,形成了摔打结合之现有风格。

这马晓合在牛街回族地区影响极大,关于马晓合之武林轶事也是不胜枚举,如:菜市口怒劫缥车、米市胡同打武举、圣恩寺比武、妙峰山耍镖、南横街东口小东庙烧法船比武、六月初一南掖门即现右安门外中顶庙进香、少林会比武等等。

马晓合在牛街地区所传之行拳二十四手专以打桩、打袋、穿甲对练主要训练方法。又因当时牛街地区回族摔跤名家很多,如闪德保、老钱三、尹贵保,杨双恩等,加之京城摔跤名家宛八爷、瑞五爷、关文爷等人先后都来聚会,切磋技艺。故而,马晓合在教习白猿诵臂二十四式基本功法之同时,将二十四式与跤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使练武者和跤手从对方吸取新之法,双方相得益彰,都得到很明显之提高。

若是追溯这白猿通背拳之渊源,当自唐末宋初说起。据传其时有陈抟者,字图南,乃安徽亳州真源人氏,赐号希夷。初游太山岭、长松下与安期黄石辈论出入世法及不死药,曾曰:“安能出入轮回间哉?”故而弃其家业,仅携一石铛而去。

陈抟于途中遇鹿皮处士,示之曰武当山石崖可隐。于是陈抟随往此处,结庐而栖。自此修服气避谷之术,计二十余年,感五气龙君。又授以睡法拳法,其睡法为运转法,其拳法即通背心猿二十四式,运用十二周天。至五代之末,陈抟由武当山移居华山,并将此拳传与五龙飞空。后五龙飞空至周世宗建朝,受赐号“白云先生”。

一日陈抟乘驴游华川,闻听宋太祖登基,大笑曰:“天下自此定矣!”

其后,又游于峨嵋山,得遇一人,姓司徒,名玄空,陈抟即将此功传与玄空道人,后世称其为“白猿老人”。至明朝万历十三年间,玄空道人将通背拳传给河南嵩山少林寺慧可法师,自此少林寺有通背拳艺。其后又将此拳传与白玉峰,白玉峰将此拳传与山东潍县之吉志通,吉志通传与张洞峰,清乾隆年间张洞峰传与鲁云清。

鲁云清别号任小侠,山东济南府潍县周村人氏,该村中习武成风,故称行者村,村中总教习即为鲁云清。人皆称其“小任师父”。

鲁云清后以经商皮货为业,云游四方,于清道光年间云游至京,住于永定门南下洼子,行商于彰仪门即今广安门内增寿寺夹道,王顺成皮袄一店。这皮店帐房先生姓石名鸿盛,家住西砖胡同一号,排行在七,身材高大,故人称“大个石七爷”。

这石鸿胜每日在皮店后一个宽约数丈之土坑内,操练三皇炮捶,拳脚铿锵有声。一日鲁云清路过,闻声而观之,脱口叹道:“好虽好,可惜短。”

那石鸿胜闻听,不由心生怒气,即要与鲁云清较技。鲁云清也不推辞,二人便在坑内交起手来。

那鲁云清身材矮小,两臂特长,目光如电,出手如影,身形莫测。石鸿胜与之接手,却如逐风捉影,而自身要穴处印满掌印,不由得心悦诚服,当即便拜鲁云清为师,自此跟随鲁云清学艺六载。待其艺成之后,鲁云清便返回故里去了。

公元一千八百五十六年,即清咸丰六年,时有太平军起事,清皇帝下诏书招兵平乱,石鸿胜应诏,入曾国藩大营,受任军前大将,凭借胯下马掌中枪,血战沙场,屡立战功。同治三年太平军平复后,清皇帝念其对朝廷有功,特赐广安门外葛薪地一块,月银五十两,令其颐养终年。

却说这石鸿胜退役后,赋闲在家,无有他事,便在京传徒授艺,所收弟子有白云观老道韩洞一、中医大夫刘子英、皮店张三张文成及项仲山等,牛街回族人马晓合由挚友刘子英胞弟刘子杰引见,即于此时投于石鸿胜门下,学得白猿通背拳术。

却说光绪二十七年即公元一千九百零一年,清廷废除武举制,解散善扑营,跤术在民间兴起,牛街便云集了众多位摔跤高手,在与武术广泛之交流中,互相学习。自此,白猿通背拳在牛街地区经二、三、四代拳师之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打中有摔、摔中藏打、打摔结合之独特风格。

马晓合所传三人中王贵祥所学为散手单操,一百单八手;张少三所学为白猿通背二十四式;侯希荣所学为六趟拆拳三十六手。其中有所不同的是:白猿通背拳除了有放长击远之掌法腿法,有贴身短打之肘法,肩法和胯法膝法,另有操桩打袋之沉手功法,有拧枪滑杆之整劲功法,有散手单操到技击实战之中间过渡的喂套子之抢位、易位功法,有进身贴靠时打中带摔之控中功法,有丹田内动之聚法,毛髮森然之心法及醒气发声之气法,有按时取穴之打穴、截穴法等,此皆有法可依、有例可证之功法,培养和造就了众多武林豪杰之同时,也奠定了白猿通背拳在武林中之特殊地位。

其后张少三将白猿通背二十四式拳谱传给第三代掌门人王启成,王启成传与第四代张贵增。

张贵增生于公元一千九百三十四年,自幼受其大伯父张起风影响,喜好摔跤。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二年,张贵增八岁,拜小学同学杨起增之父杨三石头学习摔跤之基本功法,后经沙林介绍向杨国贞学习摔跤基本技法。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张贵增从师于通背名家王玉昆。

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年,张贵增从师于通背名家、摔跤高手王永凤。

公元一千九百五十七年,张贵增二十三岁,从师于白猿通背掌门人王启成。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七年,在王启成之举荐下拜曾任冯玉祥部队武术总教官之张文成弟子李振东为师。

张贵增为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通背拳研究会副会长,牛街民族武术社社长。其六十余年来研习白猿通背拳,内外兼修,功深艺高,遍访名家,博採众长,打破牛街功夫不外传之习俗,将通背的秘传功法全盘托出,并著书立说,授艺于海内外武林同道,且待徒如子,德高望众。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七年,领衔成立了牛街民族武术社,对中国传统武术之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真是:

中华武术多奇功,白猿通背成一家。

辗转传承落京城,牛街民族堪可夸。

却说牛街武术在北京乃至全国都颇负盛名,白猿通背拳因其独具之拳法特征在牛街众多武术种目中引人注目。如今之牛街白猿通背拳第五代代表性传人张斌,乃是张贵增之子。

这张斌自幼在其父张贵增之指导下学习中国传统武术项目白猿通背拳,且受其父之引导和影响,对武术运动有自己独特之理解和接纳,尤其是在研究通背拳之理、劲、功、法方面,形成完整之教学体系,并在长期研习与教学过程中,对前辈保留下来之的拳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在对传统文献反复学习消化吸收之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自己独特教学体系,更适合现代人学习和传承。

张斌除随父亲张贵增练习白猿通背拳外,更得到过众多通背拳名家之指教,故而得以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了通背拳活背八法、四大名山、六路总手、十二连炮、二十四式,喂套子以及操桩打袋等沉手功法和各种器械。

公元二千零八年,张斌担任牛街武术社秘书长,带领社团全体人员大力推动传统武术事业发展,多次组织师兄弟们讨论交流和研究武术社之发展方向,积极组织教学工作。认真组织人员与其他武术社团广泛交流,积极参加市武协组织的各类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公元二千零八年,张斌接受美国国际公众电台采访,向世界介绍牛街白猿通背拳。

公元二千零十年,张斌接受北京体育广播电台采访;被市武协授予先进个人。

公元二千零十二年,张斌参与申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主持了通背拳第二届高峰论坛。建立武术社白纸坊辅导站、建立武术社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yj/120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