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孟庙的门钉

发布时间:2020-8-14 10:15:06   点击数: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

孟庙的门钉

原文已发表于联合日报社,

对于此文,

请提出宝贵的建议。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战国时期教育家、思想家孟子的场所。孟庙前后五进院落,占地4.2万平方米,共有各类建筑64楹。其中泰山气象门、承圣门、知言门、养气门等朱红双扇大门上,均有排列整齐的铁质鎏金门钉。这些门钉有什么作用,在数量上又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与寓意呢?在此简述如下。

 门钉的起源久远,有专家认为,门钉源自墨子所说的“涿戈”,长二寸,见一寸,即钉入门板一寸左右。最初专门为实用设计的,源于防御敌人用火攻城,在涿戈上涂满泥土,起防火作用。除外,还出于门的构造工艺需要,在木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以防门板松散,使两者连结得更加牢固。但由于铁帽露在门表面上有碍观感,为美观需要,人们又将钉帽做成泡头形状,于是就兼有了装饰功能。

  最初,关于门钉的数量没有太多的规定。门钉的制度最早见于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佛塔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共十二门十四扇,合五千四百枚。”以此推算每扇门上,门钉五行,每行九颗钉。唐代,门的形式在敦煌壁画中表现得比较清楚,有门砧、门限、门额、门簪、门板上施有门钉和铺首等。门钉多为五路五颗格式。到了宋代称门钉为“浮枢”、“浮沤”。《春秋运斗枢》记载:“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也。”宋代门钉多为七路七颗格式。据中国营造学社古建专家刘敦侦先生年在河南少林寺等地考察,金元时期古塔门钉数目,无论纵横双方均极自由。明代皇家与王府之间怎么使用门钉,区分礼序,未见文献记载。到了清代,对门钉有着详尽严格的使用规定。如《大清会典》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设金钉,坊庙圜丘外内垣四门,皆朱漆门钉。纵横各九。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关于宫门的使用门钉数目,有纵九横九、纵七横七、纵五横五之制度,均为阳数。此外,对门钉的安装也有严格规定:“凡门钉从门扇除里边一根之宽定圆径高大,门钉之高与径同……”门钉5、7、9排列中的九为最大阳数,在古代象征“天”,所以故宫门钉,除东华门外均为纵横九路,每扇门为八十一颗门钉。王府的门钉是七九六十三颗,公侯门钉是四十九颗……老百姓家一个门钉都没有,所以称为“白钉”。

  孟庙是祭祀亚圣孟子的场所,其门上排列着多少门钉呢?据作者实地考察,孟庙的泰山气象门、承圣门位于孟庙南北中轴线上,每扇门上有门钉纵七横九,即六十三颗门钉。知言门、养气门是孟庙平时出入的便门,在门钉的数量上低于中轴线上的两门,故门钉纵横各七,为四十九颗门钉。按《大清会典》门钉使用制度,孟庙泰山气象门、承圣门的形制应为亲王府的门钉规格。孟庙门钉为区别于皇家门钉的形制,钉为八瓣梅花型。可见,在清代门钉不仅有其建筑上的功用,还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此外,门钉还有民俗文化上的内涵,最重要的民俗为正月十六摸门钉。摸门钉,亦称“抹金铺”,旧时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河南、北京,可去病得子。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清代以前各城门都有兵卒守卫,想摸门钉还得“手携钱贿门军”才能摸到。   小小门钉,原为固定门板的铁钉,经装饰后,做为祭祀庙宇的建筑大门上“门钉”也有了严格的制度,不得犯上越礼,成为等级的象征。同时,它也给人们带来了祈求祝福的美好愿望。

邹城市文物局程明李东辉

摄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yj/99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