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游记 >> 中国民族建筑之寻佛问道访仙家,带
人生本就是
一场充满未知的旅途
在故乡里留恋
在他乡里流连
也许正如那句话
“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
所以
身体或灵魂
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包里或手上
总得有一本
《中国民族建筑》
……
本期《中国民族建筑》带您走进
山西晋城
山西晋城,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这里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的发源地,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等人类遗址,且有大量的难以胜数古建筑遗迹……
寻佛问道访仙家
青莲寺玉皇庙南北吉祥寺
裴池善
peichishan
宗教建筑专委会顾问
隋唐佛都青莲寺
青莲寺在晋城可谓是家喻户晓,它集唐代彩塑、宋代历代经幢碑刻、摩崖造像和文化艺术于一身,有“文青莲,武少林”之美誉。它又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晋城著名道教景点珏山遥遥相望,又有“佛青莲,道珏山”之称。
青莲寺位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照;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青莲寺分为古、新两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势展开。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于上,属净土宗,弥勒净土派。
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咸通八年(年),敕赐“青莲”为额。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年),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下院仍称古青莲寺,至此两寺分立。福岩禅院明代复称青莲寺,之后青莲寺、古青莲寺之名沿袭至今。
古青莲寺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正殿和南殿,原有的东西配殿仅存基址。东侧有明万历二十四年(年)建造的砖结构藏式八角形舍利塔一座,寺院西侧有一唐代慧峰法师石作墓塔,是年从寺西迁移而来。南殿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
南殿面阔三间,内置彩塑十二尊,其中佛坛前部五尊为宋塑。居中为结跏跌座于莲台的释迦佛,两侧为侍胁文殊、普贤二菩萨及迦叶、阿难两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袭唐风。碑首线刻弥勒佛殿图(亦称弥勒讲经图);它所显示的佛殿,布局完整,山门、围廊、讲坛、佛殿莫不具备,是研究唐代寺院格局和形制的最好资料。北大殿有文殊、普贤、释迦等唐代塑像,为寺中珍品。
慧峰禅师塔修建于唐代。塔为八角单层石塔,通高4.8米。塔平基面八边形,仰覆莲须弥座,束腰刻有莲苞、人形鸟;塔身八角形,每角饰束莲柱,塔室中空,正面壁方形门,上施火焰,垂幢纹,八角形宝盖,上置山花蕉叶、覆钵、仰覆莲刻刹座,宝珠式塔刹。
青莲寺上院,即新寺,创始建于隋唐,宋太平兴国三年()御赐名为“福严禅院”,自唐后,历代皆有增建。寺前为平台,上建东西阁,阁后依次为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两厢分别建有左右对称的观音阁、地藏阁、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
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补间无斗栱,只作隐刻。斗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年)。殿内佛坛上现存宋塑4尊。
两厢的观音阁、地藏阁从石柱题记看,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年),现存除石柱、斗栱、梁栿等保留宋代建筑风格外,整体结构为清代重修样式。观音阁上现存宋代观世音像和十六尊者彩塑,地藏阁上存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也为宋塑。藏经殿始建于唐代,是贮藏经文的场所,曾藏经五千多卷,可惜后世已全部佚失。在罗汉楼后墙中部,有一通《罗汉碑记》,上刻有五百普通罗汉的姓名,这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寺东一崖陡立,长宽各3米有余,面平如台,西南壁部刻“掷笔台”三个大字,相传为当年慧远法师掷笔之地。据说慧远法师至邺学法回高都,就于丹河之滨的硖石山腰创建寺庙,故取名“硖石寺”,也就是最初的青莲寺。在这里,慧远—边讲经说法,一边为《涅磐经》精心注疏。历经数年,《涅磐经》终于完成。为了证明自己注疏准确可靠,他决定求上天验证。吉日,慧远捧书持笔沿山径而上,当他来到这块兀立山腰的石壁前时,决定在此告天,于是攀上石顶,将门笔对天奉上,跪拜焚香,仰天高呼:“吾注涅磐经现已功毕,若疏义契理,笔当驻于空矣。”然后掷笔苍天,此笔果真在空中停留。于是后人就称此天然石壁为“掷笔台”。
青莲寺的修建,是与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慧远(—),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上党高都霍秀村(今泽州县霍秀村)。自幼丧父,与叔同居。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周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当众面斥,从此,隐居太行山中静修佛法。三年后,武帝崩,恢复佛法,慧远始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开皇七年(),被首选为统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移居净影寺。开皇十二年(),隋文帝敕其主译经文,刊定辞义。不久圆寂于净影寺,终年70岁。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磐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余卷,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莲寺在此不仅仅是一座佛教寺庙、一座古建筑,它是汇集晋城古代文化的坐标,它的博大精深只有我们静下心了去慢慢品味,才能真切领会其文化内涵。
石掌玉皇庙
潞城是陵川的一个小镇,它占据着陵川通往东部山区的交通枢纽。在潞城镇的石掌村有一座“国保”级文物——玉皇庙。
远观玉皇庙,它所处的地势是一个由南至北渐次抬高的自然山坡,整体看上去颇有气势。山门正中为三开间抱厦。抱厦上的木雕有多处破损,但整体效果依然恢弘。木雕的龙饰雕工细腻,同时又气势磅礴;人物表情清晰圆润、栩栩如生。
进入院内,回首而望,山门的上层是一座倒座舞台。拾阶上行,环顾整座院落可以看到,这里东西两侧的耳殿、配殿、耳房、配房、廊房等建筑一应俱全,总的风格比较类似,部分建筑特点略有不同,据判断,这有可能是后代多次重修所致。不过,由于这些配房皆出现较严重的损毁,不得进入参观,并没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地方。只有东西两通石碑,记载着庙宇的历史延续。
据石碑记载,石掌玉皇庙在明万历十一年(年)进行过一次重修;清咸丰四年(即年),该庙再次重修,并增修下院东西配房,创建戏台,不过,这次维修历时时间很久,直至清同治十一年(年),工程才全面竣工。另外一次重修是在民国六年(年),此次修建增加了山门前抱厦。
正殿位于古庙院子的最高处,第三层院落中心的石砌台基之上,据目测,石基高度约1.2米左右。在正殿门口,记者俯视这座建筑,细数院内东西两侧共有配房二十余间。总体布局归纳起来可看作是“一线、两行、三层、东西对称”。“一线”指南北中轴线一条,由南而北为山门、正殿。“两行”即与中轴线十字交叉、东西一字排列的称为行。庙院南端为第一行,山门居中,两侧各建耳楼四间;庙院北端为第二行,正殿居中,两侧建耳殿各四间。“三层”是指山门与正殿间依地势逐渐上升分为三层院落,山门、东西看楼围成第一层院落,东西廊房围成第二层院落,正殿、东西耳殿、东西配房围成第三层院落,每层院落间有台阶相连。“东西对称”是说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建筑除部分略有不同外,总体规模、样式基本相同,属于一座中规中矩的太行古庙。
正殿是玉皇庙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庙内最古老的建筑,是该庙的核心价值所在。正殿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梁架为前乳栿对四椽栿。单檐歇山顶,灰色筒板瓦铺制。此殿梁栿用材较大,前檐为四根石柱,檐柱侧角明显。东南屋檐已经局部坍塌,椽飞露在外面,急需维修。转角铺作为单下昂四铺作,昂为假昂,耍头刻作真昂。当心间补间铺作为在瓜栌斗上出45度斜栱,耍头刻作龙头形。两次间补间为四铺作,第一抄华栱刻作昂形,耍头刻作龙头形并且为真昂。转角铺作的里转中,正面与山面两次间补间铺作昂尾承托襻间枋,在第一抄华栱之上出斜栱一抄,并承托正面与山面两斜栱承托一抹角梁栿共同承托角梁,其中在正殿内的转角后尾中也应用了一简洁的抹角梁。
整个大殿顶部全部采用木质材料,用材宏大正殿的前檐铺作在后代重修时做过较大调整,柱头铺作为四铺作,华栱刻作昂形,耍头刻作龙头形。殿内外构架均施彩画,根据碑文和实物判断,彩画应属明清之物。而后檐及两山铺属于早期遗构,现存大殿主体木结构为金代风格。
在并不富裕的石掌村,高高矗立的玉皇庙向世人宣誓了它曾经的辉煌,盛世之今,文化大盛,不久的将来玉皇庙将焕发新的光彩。
南北吉祥寺
陵川县礼义镇现存两座古老的寺庙一是位于平川村的南吉祥寺,一是位于西街村的北吉祥寺,俗称南北吉祥寺。
南吉祥寺正殿
南吉祥寺过殿
南吉祥寺原名吉祥院,原在宋家川,唐贞观年间(—)奉敕建造,宋天圣年间迁平川村重建,宋淳化三年()敕赐院额,金、元、明、清屡有修葺。寺宇规模完整,有前后两进院落,占地面积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过殿、正殿,两侧为耳楼、廊房、厢房、廊房、配殿、耳楼。中殿历史最古,据碑文记载,宋代“潞城里崔氏寄居平川,年迈乏嗣,自捐资财,创修中央殿三间”,证明为宋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檐下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昂形耍头,有补间,里转五铺作偷心造。檐下斗拱硕大,殿内梁架规整,形制古朴,结构严谨。
据寺内元代碑刻记载,南吉祥寺元代主持僧姬姓讳显机,高平龙尾人。相传显机创修本寺园明殿时,耗资颇巨,银两匾乏。工程半途而歇工。为筹措银资,只身云游江南数省。教化善缘,广敛布施。数载后,竞聚银巨万。壮志未酬,而仙逝圆寂于杭州灵隐寺。南吉祥寺僧人果胜,寻师再下江南,至杭州府。方携师骨殖,银资北旋故里平川村。果胜率众寺僧,鸿工重开园明宝殿,重饰彩绘,雕梁画栋,金壁琉飞,工程完就。鸿工伐木。创建园明正殿两侧僧舍东西禅房,香厨,上院东西僧堂文室。为纪念这位主持僧的不朽功绩。在当央殿东侧元代始塑显机僧站像。
园明正殿,神台之上,三尊座佛,身高近丈,蒲团金装,金光灿灿,耀人眼目。仪态造型丰满,面容慈祥。按横三世一字排列,中尊是婆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东尊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西尊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据传本寺大佛与崇安寺,宝应寺等寺佛像,都是明代同一时期作品。在三大佛像上方北沿悬挂一行乐师小佛像,体长尺许,手中各拿不同吹奏乐器:锣鼓挠钹、笙、箫、笛、管、琵琶、弦、琴应有尽有。神台两侧塑两个护殿站神,东为唐初无敌大将军李元霸。西为唐开国常胜将军王廷章(未考证),各拿铁锤、铁鞭。耸肩、凸肚、双眼圆睁。
后殿为金元时期作品,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檐下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
北吉祥寺前殿
北吉祥寺中殿
北吉祥寺后殿
北吉祥寺创建于创建于唐大历八年()、宋太平兴国三年()、元至元十六年()、明洪武十八年()、清康熙四十一年()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宋至清代风格。寺周细流环绕,寺前古柏四株,人称四大天王。占地面积平方米。中轴线上为前殿、中殿、后殿,两侧为掖门、厢房、配殿、禅房、耳殿。原门不存,现将天王殿称之为山门。天王殿、中殿历史最古,后殿及两厢尚存元制,余皆明清重修。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檐下斗拱五铺作,结构简练,断面规整,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整个形制还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年)原构。中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式屋顶,仅施柱头斗拱,无补间铺作,外观甚为古朴,与天王殿同为宋构,殿顶三彩琉璃脊兽为明代所制。后殿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出廊。柱头斗拱五踩双昂。寺内碑碣数通,记述寺史建筑年代等。
年,南北吉祥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民族建筑》
编辑部
-
发展民族建筑事业弘扬民族建筑文化
赞赏